警惕整改复耕沦为数字游戏
2025-04-25 09:52:23? ?来源:广西日报 责任编辑: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|
前不久,贵州省赤水市多位村民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热线反映,该市从2023年开始推进竹林流出耕地恢复整改工作,但目前有不少整改地块将竹林砍掉后却撂荒闲置,整改复耕流于形式。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,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。整改复耕本是为了恢复耕地用于粮食种植,防止耕地“非农化”和“非粮化”,对守牢18亿亩耕地红线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。然而,砍了竹林却荒了耕地的整改,让整改复耕沦为形式主义“秀场”,实属本末倒置,其危害不容小觑。 形式主义害死人。从部分地方为完成指标搞一刀切的“应付式”整改,到虚报复耕面积、伪造整改前后对比图,应付上级检查的“数据造假”式整改,再到复耕后土地撂荒……重形式轻实效的所谓整改,不仅浪费财政资金,损害农民利益,更削弱政府公信力,透支群众信任,违背了整改复耕的初衷,拉响了监管的警报。 整改复耕流于形式背后,更折射出多重治理困境:一是考核机制偏差,部分地方将复耕面积、进度作为唯一指标,忽视基层实际实效和群众的真正诉求;二是基层压力传导失衡,上级任务层层加码,但技术指导、资金保障不足,导致基层出现“应付式”整改,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,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未能与实地核查高效结合,让数字游戏有了可乘之机。 归根结底,是少数干部的政绩观出现偏差,部分干部为追求短期“显绩”,而忽视耕地保护的长期战略意义。 整改复耕事关国家粮食安全,容不得半点虚招。既要优化考核体系,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,强化基层赋能,减少单纯数据指标;又要创新监管手段,运用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与群众监督相结合,构建监管的“天罗地网”。既要抓住关键少数,将耕地保护纳入党政同责考核,对弄虚作假行为实行“终身追责”;又要建立耕地保护长效机制,通过土地流转、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提升复耕土地效益。 唯有摒弃“数字达标”的思维惯性,以“零容忍”态度亮剑,以钉钉子精神狠抓落实,让农民真正受益,才能真正实现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为端牢中国饭碗筑牢坚实根基。 |
相关阅读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发给好友 【字号 大 中 小】 |
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(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/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)证号: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(闽)字第085号
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(署)网出证(闽)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-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(闽)-经营性-2015-0001
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,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,不得转载、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
职业道德监督、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:0591-87095403(工作日9:00-12:00、15:00-18:00) 举报邮箱:jubao@jjjtsb.com 篮球比分直播: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:0591-87275327